早上刚钓了一条15斤的大鲈鱼,陈芷瑶这会对钓鱼十分感兴趣。
虽然不算积分,但赚到的钱可是实打实的。
陈家的果园就在老宅的后面,总共七亩地的大小,一半种了荔枝,另外一半种了芒果。
这些果树种了也才两年半,现在还没挂果呢,不过看起来郁郁葱葱的,景色还不错。
果园周围都用铁丝网围住了,在正中间还有一道围栏,将果园一分为二。
左边养了大概有200只小母鸡,是饲料长大的,大概四五个月左右就能出栏,是专门给镇上的烧腊店养的。
这些鸡虽然是喂饲料的,不过是散养的走地鸡,而且也不打那些乱七八糟的药,肉质吃起来也是相当不错的。
而右边的则是吃玉米、谷子长大的正宗走地鸡。
不过吃五谷杂粮长大的鸡长得慢,要养上大半年才能吃,因此只有120只左右。
其中80只是小嫩鸡,大部分都被陈伟强店里的钓鱼群,里面的有钱老板定了。
另外还有40则是专门下蛋的老母鸡,这些笨鸡蛋同样也是专门给钓鱼群的老板们留着的。
广东人爱吃鸡,特别是散养的走地鸡。
正因为陈伟强自己开渔具店,认识不少有钱又有闲的老板,这才让父母在家里包果园养鸡的。
母鸡一般是白天下蛋,不过并没有具体的时间。因此果园里搭有一个小棚子,专门让这些母鸡下蛋。
但这些小家伙总喜欢找一些隐秘的角落下蛋,然后把鸡蛋偷偷藏起来。
每天傍晚,陈奶奶都要在果园里四处查看,把藏起来的笨鸡蛋给捡回去。
陈芷瑶来到自家果园的时候,陈奶奶刚喂了鸡,这时拎着一个小篮子在果园里四处找鸡蛋。
陈芷瑶走到果园的另一边,小心翼翼地在草丛里找起了鸡蛋。
家里养的走地鸡都是老品种,皮脆肉嫩的,但是个头比较小,因此下的鸡蛋也都是小巧玲珑的。
白白嫩嫩的小鸡蛋只比脚趾头大一点,看着比超市里买的鸡蛋要小上两大圈。
不过这种土鸡蛋吃起来特别香。
有陈芷瑶的帮忙,果园里的鸡蛋很快就被一一找了出来。
总共32颗,不过加起来也才三斤左右。
而这些土鸡蛋,陈家都是按个卖的,1块5一个。
鸡蛋的数量不多,基本上都是被陈伟强渔具店的老板们订走了。
第21章 夜钓1
这时天边的太阳已经落到半山腰,陈芷瑶拿出手机一看,都已经五点半了。
“奶奶,我先回去做饭了。”
惦记着晚上要去钓鱼和下地笼,陈芷瑶提着鸡蛋匆匆忙忙往家里赶。
已经有了下午买回来的白切鸡和烧鸭,她简单地炒了两道素菜,一顿简简单单的晚饭就做好了。
从厨房里出来的时候,正好6点整。
这时陈伟强回来了,从车上搬了好几个地笼回下来。
陈芷瑶见状赶紧过去帮忙,父女俩没一会儿就将10个地笼全都搬到了院子里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根崭新的钓竿,和陈芷瑶早上用的那根是一样的,这是陈伟强专门给她准备的。
“谢谢爸!”
拿着新鱼竿,陈芷瑶激动得原地蹦哒了两下,后脑勺的马尾一晃一晃的,全身上下都透露着高兴。
陈伟强喜欢钓底层的大鱼,下午在店里的时候,就已经帮闺女绑上了3号钩,上面的铅坠起码小半斤重。
除了钓竿,他还多拿了一个小的增氧器回来,加上家里原有的两个,正好一人一个。
虽然自家就是开渔具店的,不过陈伟强的钓具并不多。
总共就是一根鱼竿,一个大的捞网,一个装鱼的大水桶、一个装钓饵的小桶和一个增氧器,再加上一个工具箱就完事了。
至于工具箱里面的东西就比较多了,各种型号的钓钩和线,以及手套、毛巾、取鱼器和剪刀,另外还有一些简单的药。
不少海鱼身上的刺都是有毒的,取钓钩的时候一定要戴上手套或者用毛巾垫着。
陈芷瑶把钓竿放好,眉开眼笑地把下午买的小杂鱼拿出来。
每个地笼里面都放了好几条小鱼进去,不过看着还是有点少。
这时陈爷爷正好回来了,手上还提着半桶的田螺。
“这小鱼太少了,正好我摸了田螺回来呢。”老爷子得意地晃了晃手中的田螺。
身后的陈奶奶温柔地笑了笑,故意调侃他:
“看你这得瑟的样子,都一把年纪了,还跟小孩子一样,什么都喜欢跟人家比。”
陈爷爷知道老伴是笑话他中午在村里炫耀钓到的鱼,不过他一点都没有觉得不好意思,反而得意洋洋的。
老爷子昂首挺胸,一脸得意地笑道:
“让你老是笑话我,今天的那条红友鱼卖了二百多块呢,加上那些黄脚腊,今天一天就赚了三百多块。”
经济地位决定上层建筑,赚到了钱的陈爷爷,腰杆都挺直了,说话也有了底气。
“德性,你这三百多块还比不上糖糖一半的进账呢。”
陈伟强见自家老爸老妈居然斗起嘴来了,赶紧接过水桶,把地方让了出来。
然后带着陈芷瑶去到门口,用石头把桶里的田螺砸碎,放进了地笼里面。
吃过晚饭,天已经擦黑了。
祖孙三人拿上一个头灯,然后麻利地将渔具和地笼搬到三轮车上面。